聚焦公报:深化改革新指向
2013年11月14日01:53 来源:人民政协网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首提“决定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透露出的改革新指向引发广泛关注。
激发经济活力市场作用首提“决定性”
从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十七大“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市场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凸显了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决心,预计未来经济体制改革将有一系列新举措,改革将进一步向市场放权。
精简审批程序、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上海自贸区挂牌……今年以来,市场化改革走入纵深,但一些领域束缚发展活力的机制体制障碍仍不少,跑个项目要盖几十个章的现象依然存在。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公报释放强烈信号,市场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过去一些领域‘有形之手’过长现象有望改变。同时,政府也将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双轮驱动’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厘清财权事权
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1994年启动的分税制改革迈进第20个年头之时,中央释放更多攻坚信号,直面财权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公报提出,必须明确事权、改革税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从广西一个社区挂27块牌子,到钢铁产能“十三五”都消化不完,再到地方政府“卖地热”和地方债高企,背后隐现的是地方财权窘迫而事权繁冗的现实困境。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说:“公报将财政提升到了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高度,超越既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当以“财权往下走、事权往上走”为导向,完善和探索包括营改增、房产税等在内的一揽子税改;此外,公报特别提出“支出责任”,将保证各级政府更规范、更高效地执行。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将统一
公报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将农民财产权写进公报,这意味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始破冰。而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显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农民财产权益包括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如何实现这些财产权益,公报提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将是下一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专家表示,应完善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权、抵押权、转让权,让他们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报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同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上海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达到积分的持证人享受多项“同城”公共服务待遇;银川、重庆等地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放宽落户限制……多地破局户籍制度改革,此次公报中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实现“人的城镇化”更是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说,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一些改革要多做“减法”。要破除不均等的社会福利,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人们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
公报提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依法、独立是保障,公正是目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认为,现实中一些基层法院或多或少受到超越法律的干预,这既不利于司法公正,也不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建设法治国家,需要体现司法权威。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是一大亮点。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新时期人民群众更加渴望司法公正、公开,在有些冤假错案被事后纠偏的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依然存在。健全司法权力运行,规范司法过程,有利于确保司法公正,也体现司法文明。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创新化解矛盾体制
近年来,医患纠纷频频、城管与小贩矛盾突出……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点上,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多元化,导致矛盾更加剧烈、更加频繁,治理和协调难度更大。
公报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在社会建设和治理方面,确实还存在跟不上、不适应的情况,社会组织发展滞后,今后应降低社会组织成立和运行的门槛,进一步增强社会活力,让它们成为化解矛盾的“减压阀”,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
公报指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今年刚入冬,从东北到海南,全国大部分国土遭遇“霾”伏,人类赖以生存的多种要素频亮“红灯”。
“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令人担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说,“生态保护红线”的提法,明确了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底线,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都应在一定限度内进行。
“资源有价,生态无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竺效指出,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环境损害一旦出现,修复成本高昂,若肇事者不承担责任,损害后果就不得不由全社会承担。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按照公报提出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严格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记者 刘敏 周婷玉 陈刚 周蕊周凯 徐海波)
图①:11月13日,北京市民在街头一处报栏前阅读关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的内容。当日,关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闻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 齐波 摄
图②:11月13日,在北京三里屯幸福一村,社区干部与群众利用当日报纸和网络学习三中全会会议精神。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图③:11月13日,以宣扬“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描绘“中国梦”为主题的“清风墨韵”市民书画展在北京东城职工大学举行。来自16个街道的129幅书画作品展现了党的光辉历程和市民对于祖国发展的美好祝福。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来源:人民政协网)
![]() |
中国人大 |
|
1、十堰黑恶势力成员当街公然殴打警察 38人被起诉 2、狡猾毒枭“自首”躲风头 3、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公务员法执法检查 4、让法律法规更管用、更解决实际问题 5、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与产业变革 |
中国政协 |
|
1、廉洁年金制度:如何起到“养廉”作用 2、湖北宜昌期待新一轮台资潮 3、中国信托业“拐点”到来了? 4、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建言“建筑产业化”发言摘登 5、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建筑产业化成共识 |
中国工会 |
|
1、一盆脏水泼出的万元赔偿案 2、“岁月悠悠——陈章绩中国画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3、【热点追踪】京城部分物业公司闹“钱荒” 4、中烟漯河卷烟厂专利超百件 5、山东工会:“干部想干事、能干事的多了” |
中国妇联 |
|
1、组图:红军小学学生参观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2、全国各级妇联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 3、国宝级东阿阿胶在中国妇女十一大受赞誉 4、雾霾影响男性生殖能力 5、孩子爱插话,不妨给他机会“表现” |
播客·视频 |
|||
|
|
时政要闻 |
|
·发改委:适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 修改城镇化规划 ·安徽将建立城乡土地交易市场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流转 ·三中全会世界解读之一——对中国改革有信心也需有耐心 ·广东官员海外涉嫌强奸被捕 官方回应身份属实:系副院长 ·刘奇葆: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 |
频道精选 |
|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
||
|
重要理论 |
|||
李君如: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李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法治意义 常修泽:自然垄断性行业也可以引入竞争 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 俞可平:善治,打通幸福之路 程恩富:虚拟经济并不创造真实财富 |
时政资料 |
|
●俞正声活动报道集 ●刘云山活动报道集 ●王岐山活动报道集 ●张高丽活动报道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