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形勢越嚴峻,越需要理性應對”
2013年05月14日01:46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699萬——和創下歷史新高的大學畢業生規模形成鮮明對比,今年2月初教育部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調查統計顯示,今年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下降約15%,一增一減間,大學生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以至有人發出“史上最難就業年”的感嘆。那麼,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到底如何?在創業、職業指導以及基層就業方面,制約大學生就業的問題還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
簽約率≠就業率
連日來,各大高校學生就業簽約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不太樂觀的數字撩撥著人們本就敏感的神經。
“簽約率並不等於就業率,並不能完全真實反映大學生就業的狀況。”吳江說。就業率包含了學生升學讀研、出國深造、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等情況,而截至目前統計的簽約率則排除了其他各類因素。
吳江說,國際上通行的統計大學生就業率的做法是統計三到四個數據:第一次是在畢業半年后,看和市場的摩擦狀況﹔第二次是畢業一年后,評估就業的穩定性﹔然后是畢業兩三年后,統計就業的質量情況。“我們現在還是按照過去計劃經濟時期那種統包統配年代的統計方式。”在他看來,大學生就業是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必然有時間差,和市場至少有半年的摩擦期,隻有綜合這三四個時間段的就業情況才能得出相對科學的就業率數據。
“不要把現在簽約率的情況作為今年就業形勢悲觀的信號。”吳江認為,無論是大學生、高校還是市場,都同樣需要科學、理性地解讀認識這些數據。他同時指出,究竟由誰來統計、如何統計,政府應在這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科學開展就業指標的統計和發布。
“對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判斷,不應該太悲觀。”吳江說,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被提到越來越高的位置。中共十八大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到了所有就業群體的首位,明確要求“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支持青年創業”、努力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在GDP增速跌破8%的2012年,我國增加了1200萬個就業機會,成為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就業形勢最好的一年。“這主要得益於服務業工作崗位和彈性就業的增加。”吳江認為,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在增長,隨著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技能型的、知識密集型的崗位增加,大學生數量增長可能會加快,就業增長也會很快。“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確十分嚴峻,這要求全國上下不能有絲毫馬虎,但是也不必太過悲觀。”吳江認為。
就業難給政府、學校和
大學生都提了個醒
經濟增長放緩,畢業生總量增加,結構性矛盾突出,三重壓力下,政府、學校和大學生該如何應對?
“就業主要靠市場,要靠中小企業發展,從根本上來說,要給那些能夠容納就業的中小企業一個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吳江指出,政府首要做的就是促進經濟發展,扶持企業成長,從而穩定住就業崗位。
“此外,政府在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吳江曾做過一項調查,高校中了解政府扶持大學生創業相關政策的學生不到總數的1/3,足見信息渠道不暢通。“政府應加強有效宣傳,提高政策普及率。”他認為,政府應逐步建立並完善創業信息發布服務機制,依托信息化平台,及時發布創業政策、創業項目、創業服務資源等方面的信息。
大學生就業難突出的一個問題是,畢業生的就業願望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原因並不是所學專業不對,而是專業和市場的對接摩擦有問題”。吳江說,大學生最終面對的是市場,一些專業化、個性化的就業服務還是需要市場而非市長來完成。在我國,目前全國正規的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大約有2萬8千多家,從業人員有33萬多,他們和企業對接最多、最直接,政府完全可以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讓這些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更直接地承擔大學生就業服務的工作。
“我們最近做了一項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測試,結果不是很好。能夠達到就業能力水准的大學生並不是很多。”吳江說。由此可見,單靠創造就業崗位難以全面破解就業難題,專業化的求職擇業服務不可缺少。
“目前受制於師資力量,指導的路子不對。”吳江說,政府和學校對就業輔導工作非常重視,但現在各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多數是行政人員,他們大多數沒有經過培訓,根本不能對畢業生進行規范的職業能力培訓和專業系統的職業指導,所謂的指導工作也就不得不局限於簽協議、行政審核等行政性的活動。“美國大約每500個就業者就有一個職業指導師,而我國大學中甚至沒有這一專業。”為此,吳江多年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提案,建議在研究生專業中設置職業指導師。他強調,作為高校要進一步改革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培養模式,提高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水平,與企業和社會需求積極對接。
“‘就業難’也給高校和學生們提了個醒,那就是專業設置和選擇要更加貼近市場、更加理性,大學生應該放眼基層,會發現更大的空間。”吳江說。
先公平,才有質量
最近與“史上最難就業年”一同進入人們關注視線的,還有某些地方暗箱操作的“拼爹游戲”和各種就業歧視。
“就業壓力之下,‘公平’尤其重要。”吳江說,中共十八大首提“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如何實現?前提就是公平。
“這實際是打了個擦邊球。”針對近期北京出台的落戶限齡政策,吳江表示,我國《勞動合同法》和《就業促進法》中都規定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此次北京出台的這個政策將年齡和戶籍制度捆綁在一起,從長遠來看並不合適,“會妨礙真正的人才創業就業。”他認為,當地政府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達到人才年輕化的目的,如在選拔干部方面可以有些優惠政策,“但人才的標准不是年齡,而是其能力、創造性和最終的價值體現。”吳江提醒,就業歧視問題解決不了,也就談不上“質量就業”。他強調,隻有摒棄性別、戶籍、年齡等就業歧視,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氛圍和社會環境,才能讓大學生拋開干擾,追求“更高質量的就業”。
5月3日,大學生們在招聘會尋找適合自己的職位。當日,太原市團委組織了一場青年節專場公益招聘會,數百家企業攜萬余工作崗位參加,讓大學生們在青年節圓就業夢。 新華社發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多的學生熱衷於提前找機會實習,昔日擁擠的教室裡也顯得有些空曠。馬磊 攝
(來源:人民政協網)
![]() |
中國人大 |
|
1、不孝男子殺害七旬老母 2、張立勇:李懷亮案法官應改判無需發回重審 3、“火箭提拔”副縣長被免職的未竟之問 4、張藝謀超生別選擇性失明 5、公安部A級通緝人員回國自首 |
中國政協 |
|
1、全國流動兒童規模達到3581萬 2、機器人參與四川雅安地震救援 3、旺兩岸、興中華才是真正愛台灣 4、委員建言大學生就業難 5、英國首相卡梅倫:“不支持西藏獨立”中國外交部:希望英方採取… |
中國工會 |
|
1、多條主干道同時改造太原成“堵城” 2、連雲港開通首個“網上法院” 3、致青春消費的是情感,而非電影 4、獲嘉縣保障群眾出行安全 5、【民生視點】北京出租車漲價了還拒載咋辦? |
中國婦聯 |
|
1、要求做好“六一”慶祝活動 2、《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全文) 3、多部委聯合發布慶祝2013年"六一"國際兒童節通知 4、沈躍躍看望婦聯老領導及機關、直屬單位干部職工 5、北京將進行青年婚戀觀調研 |
播客·視頻 |
|||
|
|
時政要聞 |
|
·揭陽市揭東區人大常委會議免去“27歲副區長”職務 ·中國嚴管“火箭式”提拔保障干部公平任用 ·中央財政安排資金6億元支持家禽業穩定發展 ·航天技術攻克醫學難題 第三代血泵問世為心衰患者帶來福音 ·民政部在20個地區開展未成年人保護試點 建兒童服務中心 |
頻道精選 |
|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
||
|
重要理論 |
|||
李君如:黨的先進性的具體體現 李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法治意義 常修澤:自然壟斷性行業也可以引入競爭 糧食安全始終是頭等大事 俞可平:善治,打通幸福之路 程恩富:虛擬經濟並不創造真實財富 |
時政資料 |
|
●胡錦濤活動報道集 ●吳邦國活動報道集 ●溫家寶活動報道集 ●賈慶林活動報道集 ●李長春活動報道集 ●習近平活動報道集 ●李克強活動報道集 ●賀國強活動報道集 ●周永康活動報道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