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大专题|政协专题     热词:历年两会|热搜榜
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代表委员报道集

政协委员:某高校花6000万买设备 放了5年没拆包【6】

2014年03月09日06:58    来源:新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最理想的是高校公布所有公费开支

  新文化:除了监督体制的完善,还有其他的做法么?

  印杰:比如说科研经费,你聘了研究生,你聘了临时科研人员,只要写入预算里,那你可以去作为人力资源支出。但一定要负责人问责制度。所有的学校老师自律和问责都特别重要,否则就是出了什么事解决什么事。

  还有,有的教师通过门路自己申请到了项目资金,来找校长立项,我们有时候明知道项目不符合学校的教育方向和专业设置,但几个老师天天坐在校长办公室,就要办。我们也可以采取预警的办法,这些项目是不是合理。是不是你要发展的目标,很多根本不是。学校要有自己的规划和设计。

  葛剑雄:公开是防止腐败的最好手段。不只是三公经费,最理想的是高校应该把所有公费开支公布给大家。只有接受群众监督质疑,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高校腐败。另外,还要完善科研项目申报与经费拨付制度。建立学术共同体主导,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还有完善科研立项环节的评审论证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机制。对于好的科研成果要给予奖励。科研经费必须用到关键的地方,要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还有监督体系,让科研经费的使用始终处于监控和监测的体系当中,这些都做到了,就见到成效了。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邢程文/图

  ■相关新闻

  科研经费怎样被乱花的

  中国社科院西部地区某研究所任高(化名)表示,科研经费怎么花,实际上都是公开的秘密。必须加强使用过程的监管、审查,才能杜绝科研经费肆意挥霍现象。

  项目到手后,怎么花是关键,还要花得没有痕迹。

  有几种惯用方式:首先是吃回扣,只需500万价格的仪器设备,以800万或者1000万购买,多余的钱辗转进入个人卡号;其次,以科研需要的名义购置汽车房产,项目结束后就据为己有;再次,自己成立公司,拿科研经费当股份;或者就是以考察的名义出国或到各地旅游消费。

  社会科学领域引进课题制后,设备仪器的费用在预算中是小部分支出,交通费、差旅费、资料费和餐费等项开支才是主要开支,常用的借口就是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学术交流;在人文学科领域,查阅文本文献是主要研究形式,重要资料都有图书馆藏,自行购置说不通。为使经费达到一定规模,便将电脑、摄像机、扫描仪等反复填报,而一旦立项,经费包干,这些费用便可以被其他开支替代。考察、学术交流是科研圈最惯用的伎俩,且专门挑没有去过的地方考察。在国外随便找个学会,以考察名义或学术交流方式发个邀请函,太简单了。

  据《经济观察报》

(来源:新文化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图解两会

热搜词热搜代表热搜委员议案提案

数据来自360新闻

代表委员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