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玄同和劉半農唱“雙簧”
2013年10月31日09:12 來源:人民政協網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新青年》安家於北京大學之后,為了吸引眾人圍觀,擴大社會影響力,錢玄同和劉半農合演了一場“雙簧”,並由此演變成了一個公共話題,將新文化運動的理念從書齋推廣到大眾之中,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標志性事件。
《〈新青年〉圖傳》還原了這場自導自演的“雙簧”。
《新青年》遷到北京之后,不論編輯方法還是內容形式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尤其第4卷第1號,堪稱“改頭換面”的一期:從這一期開始,雜志隻刊載白話文,並且採用了新式標點。
這時,《新青年》提倡新文化運動有點尷尬,除了自己這邊在鑼鼓喧天地“吶喊”,還沒有一個“敵人”出來迎戰,傳統衛道士們還沒有看見他們的熱情和魄力呢。身懷絕技,斗志昂揚,卻沒有對手,這是何等寂寞。
獨角戲唱起來沒勁,那不妨攻打一下假想敵。就好像雙方辯論一樣,必須一方陳詞,一方反駁,雙方互爭互斗才能熱鬧好看。於是,新文化陣營的劉半農和錢玄同自導自演了一出“雙簧”。
自導自演唱“雙簧”
“雙簧”的經過是這樣的。1918年3月《新青年》第4卷第3號上並列刊出了兩封信件。一封是由錢玄同化名“王敬軒”寫給《新青年》雜志社的公開信。全信以文言寫成,共4000余字,故意以一個封建思想、封建文化衛道士的口吻說話,歷數《新青年》和新文化運動的罪狀。
而另一篇《復王敬軒書》署名“本社記者半農”由劉半農執筆,通篇所舉觀點都與前文針鋒相對。全文洋洋萬余言,對王敬軒的觀點逐一批駁。
錢玄同很有舊學的底子,模仿舊文人的口吻惟妙惟肖。他在化名王敬軒的信中通篇攻擊新文化人,謾罵他們的白話文主張如同“狂吠之言”,攻擊他們使用新式標點、引進西方文化是“工於媚外,惟強是從”。文中還特意大大贊揚了當時的桐城派古文家,也曾任教北京大學的林紓:“林先生所譯小說,無慮百種,不特譯筆雅健,即所定書名,亦往往斟酌盡善盡美,如雲吟邊燕語,雲香鉤情眼,此可謂有句皆香,無字不艷。”
而針對“王敬軒”的言論,劉半農採用嬉笑怒罵的方式逐一予以了批駁,並批評王氏這樣的守舊者是“不學無術,頑固胡鬧”。尤其以林紓當射擊的靶子,劉半農譏笑林氏翻譯的外國名著雖然數量很多,卻沒有什麼價值。他輕蔑地說:“若要用文學的眼光去評論他,那就要說句老實話:那就是林先生的著作,由‘無慮百種’進而為‘無慮千種’,還是半點兒文學的意味也沒有。”
可以說,由錢玄同、劉半農執筆的兩篇文章針鋒相對,形成了水火不容的論爭之勢。這樣一來,林紓算是莫名其妙地被拉進了罵戰旋渦。
林紓躍身上陣
其實“雙簧信”向林紓挑舋的意思很明顯。給“假想敵”取名“王敬軒”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大有深意。林紓,字琴南,號畏廬。從字面意思上來說,“敬”對“畏”,“軒”對“廬”,“敬軒”其實就是隱射林紓之號“畏廬”了。錢、劉二人給守舊者命名“王敬軒”,等於把戰斗火力直接瞄准了林紓。
為什麼偏偏挑選林紓充當頭號敵人呢?作為清末民初的桐城派古文大家,在文學創作、文學理論上的成就,林紓是公認的晚清“桐城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對於“激進”“求異”的新文化運動,老成持重的林紓本來一直保持著沉默靜觀的態度。但在“雙簧信”的明顯挑舋之下,他終於按捺不住,躍身上陣了。林紓不僅直接寫信給蔡元培要求校長主持風化,還通過撰寫小說來指名道姓地痛罵新文化人。
林紓利用小說回應
1919年2月和3月,上海《新申報》先后發表了林紓的短篇文言小說《荊生》《妖夢》。這兩篇小說以文言的仿聊齋體寫成,都是借虛構的人物和故事來影射謾罵新文化運動。《荊生》寫了一個“偉丈夫”鎮壓狂生的故事。身體強健、武功高強的荊生夜宿陶然亭,聽到隔壁有安徽人田其美(指陳獨秀)、浙江人金心異(指錢玄同)以及剛從美洲回國的狄莫(指胡適)三人正飲酒作樂。他們一邊喝得興高採烈,一邊口出狂言攻擊孔子和古文。荊生聽得怒火中燒,破門而入施展武力制服了三人。小說中描述田其美等被打倒在地,狼狽不堪。尤其是近視的金心異掉了眼鏡,趴在地上磕頭不斷,簡直丑態百出。《妖夢》寫某人夢中游陰曹地府,居然在地府見到一所“白話學堂”。隻見學堂中熙熙攘攘,全是魑魅魍魎。其中校長元緒(指蔡元培),教務長田恆(指陳獨秀),副教務長秦二世(指胡適)為鬼怪中的突出者。他們高挂著“斃孔堂”的招牌,大肆妄談廢除古文,毀棄倫常。終於,白話學堂中鬼怪們的乖張狂妄言論激怒了地獄阿修羅王,被他吃掉化為臭不可聞的糞便。在種種關於暴力與殺戮的幻想之中,林紓似乎獲得了最大的快意。
1919年3月18日,林紓又給蔡元培寫信,希望他以校長的身份約束教員的“胡鬧”。林紓指責以北京大學為中心的新文化運動是“覆孔孟,鏟倫常”,說新道德推崇者蔑視父母養育之恩是“人頭畜鳴”。對於推行白話文的主張,他痛心疾首,危言聳聽地說:“若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字,……據此則凡京津之稗販,均可引為教授矣。”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林紓那邊的回應多有謾罵攻擊之詞,這邊新文化陣營卻不免又驚又喜。期盼中的敵人終於出現了!“罵戰”必然引起社會關注,何況又是林紓這種已有盛名的人物。為打退林紓,他們紛紛揭露林紓在《荊生》中呼喚的“偉丈夫”就是手握兵權的徐樹錚——段祺瑞政府中的安福系干將。《荊生》見報后,陳獨秀在自己主辦的《每周評論》全文轉載,並寫了編者按語說“有人想借武人政治的威權來禁壓”,評價這篇小說就是“代表這種武力壓制的政策的”。從此,荊生被闡釋為武人政權或軍閥的化身,而小說作者被斥為專抱“偉丈夫”大腿的小人、“現在的屠殺者”。這樣一來,林紓被置於倚靠權勢的無恥境地,而新文化陣營因成為被壓迫一方輕易獲得了公眾的同情。
另外,針對林紓指責北大的言辭,蔡元培的回答義正詞嚴。在名為《致〈公言報〉並答林琴南函》的復信中,蔡元培不僅反駁林紓,也向整個社會表明他對新文化運動的態度。對林紓這樣的遺老而言,提倡白話文動搖了儒教傳統當然大逆不道,但蔡元培看來,在主張個性,學術自由的當今之世,新文化運動自有發展之道,何必拿著禮教、道德的威名加以打壓?蔡元培說:
對於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無論為何種學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運命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
這響當當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隨著蔡元培流傳青史,不知被后人轉載引用多少次。
發展成為公共話題
林紓和蔡元培都是當時的學界名流,他們之間發生的問答、爭辯非常容易引起公眾的注意。恰好,那時候坊間又流傳說教育部要驅逐大倡新文化的陳獨秀、胡適等人。許多報紙紛紛報道並刊登林、蔡的言論往來,兩人的論辯迅速引發輿論的關注。而且,各報為了吸引讀者眼球,把“林蔡之爭”冠上“新舊之爭”“新舊思潮之沖突”“新舊思潮之決斗”等火藥味濃烈的標題。原先只是囿於學術界的思想分歧,在新聞媒體的煽風點火之下頓時鬧得滿城風雨、眾聲喧嘩,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
林紓沒有預料到,他對新文化人、對《新青年》的一番批判、攻擊會招來媒體的廣泛報道,並且發展成為公共話題,無形中又為《新青年》作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廣告宣傳。事后,逐漸平靜下來的林紓還是頗有君子風范,后悔自己怒火中燒時的口不擇言。他親自寫信給各個報館,承認自己罵人的錯處。可見,林紓還是一個敢作敢為、頗有擔當的人物。然而,林紓隻對私人意氣用事認錯,他仍倔強地反對新文化和新思想,他說:“拼我殘年,極力衛道,必使反舌無聲,瘈狗不吠而后已。”在新潮涌動的民國,年紀老邁的林紓實在難挽狂瀾。
圖1:劉半農
圖2:錢玄同
圖3:林紓
(來源:人民政協網)
(責編:陳稚瑤(實習)、申亞欣) |
相關專題 |
· 人民政協報之春秋周刊 |
![]() |
中國人大 |
|
1、取消公費醫療對養老金並軌有何啟示 2、黑心商販銷售偽劣種子坑害農戶 3、湛江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十九次會議 4、廣東河源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任免名單 5、應張德江委員長邀請 韓國國會議長將訪華 |
中國政協 |
|
1、我國在建18個自貿區 2、高齡老人盼望高齡津貼並入養老金發放渠道 3、“經濟體制改革與頂層設計主題座談會”在京舉行 4、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 工作最重要的不… 5、“察哈爾公共外交年會北京2013”舉行 |
中國工會 |
|
1、全總:將推動地方政府普遍建立欠薪應急周轉金制度 2、港珠澳大橋首梁成功架設 3、我國勞動法律體系已基本建立 工會將加大源頭參與 4、全總:嚴限勞務派遣用工比例 禁止“假外包真派遣” 5、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為“嫦娥落月”導航 |
中國婦聯 |
|
1、組圖:上海女交警歌舞宣傳“文明出行” 2、嬰幼兒科學喂養 輔食添加有順序 3、組圖:“童夢聖誕季”北京精彩上演 4、全國婦聯舉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報告會 5、巾幗圓夢在行動志願服務暖人心 |
播客·視頻 |
|||
|
|
時政要聞 |
|
·張明任外交部副部長 此前任部長助理(圖/簡歷) ·錢洪山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圖/簡歷) ·工美大師湯春甫:中華文化“走出去”利國利僑 ·上海市長與市民電台直播交流 網友“討生日祝福” ·第十六屆宋慶齡樟樹獎揭曉 |
頻道精選 |
|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
||
|
重要理論 |
|||
李君如:黨的先進性的具體體現 李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法治意義 常修澤:自然壟斷性行業也可以引入競爭 糧食安全始終是頭等大事 俞可平:善治,打通幸福之路 程恩富:虛擬經濟並不創造真實財富 |
時政資料 |
|
●俞正聲活動報道集 ●劉雲山活動報道集 ●王岐山活動報道集 ●張高麗活動報道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