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0日02:25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作为古代天人合一说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董仲舒阐述其天人感应理论的专著《春秋繁露》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生态保护,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行有伦理副天地也”即人的行为伦理与天地相符。这是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将人类的伦理视野推广到天地之间,即认为道德伦理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天地生态系统之间,且天地生态系统这种伦理关系是“与人俱生”,跟人类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所以人类的命运是“命与之相连”的,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
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三者合为一体,缺一不可,情同手足,构成了万物生化之根本。这事实
上就回答了天地人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固有规律的问题,即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生态系统,且这个生态系统之间贯彻着一个“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长万物,地养育万物,人成就万物)的固有规律。
“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春秋繁露·离合根》
广泛地爱护一切生物,才能表现出仁爱来。这里的“不以喜怒赏罚”是指不能搞人为的“喜就赏”、“怒就罚”,而应顺应自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明确指出:“质(与‘挚’同)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仁者,爱人之名也。”意即:真挚地爱护人民,以至对于鸟兽昆虫没有不去爱护的,不爱护,怎么能说是仁呢?
如何才能做到爱护万物呢?董仲舒提出了一套“五行顺逆”方案,就是要按照五行即天地间五种材料木、火、土、金、水的顺应和逆反情况来对万物“推恩”(推行恩爱)。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劝农事,无夺民时……恩及草木,则树木华美而朱草生;恩及鳞虫,则鱼大为,鱣鲸不见群龙下……
火者夏,成长……恩及于火,则火顺人而甘露降;恩及羽虫,则飞鸟大为……
土者夏中,成熟百种……恩及于土,则五谷成而嘉禾兴……
金者秋,杀气之始也……恩及于金石,则凉风出;恩及于毛虫,则走兽大为……
水者冬,藏至阴也。……恩及于水,则醴泉出;恩及于介虫,则鼋鼍大为,灵龟出……”
——《春秋
繁露·五行顺逆》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大好季节,必须重视农业这个立国根本,鼓励农民抓紧时间耕作,不要耽误农民播种的时机;把恩惠施及到草木身上,勤于管理施肥,草木才会长得华美;把恩惠施及到鳞甲类动物身上,精心护养,鱼儿才会旺盛地繁殖……透过五行学说的神秘外衣,亦可发现董仲舒关于保护农业、保护水利、保护资源与保护万物的合理思想。
可以说,正是董仲舒“鸟兽昆虫莫不爱”的生态爱护观的提出,标志着儒家仁爱思想的显著成熟。正是董仲舒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皆贯彻了这种生态爱护观,因而他的这种思想具有更加突出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高志民)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