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01日05:39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中国人民抗战的一部分,自1895年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到台湾光复,这50年间,在大陆同胞支持下,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期间涌现出无数抗日英雄志士。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本刊特推出“纪念台湾50年抗战英雄谱”系列报道,向大陆同胞介绍台湾同胞的抗日英雄事迹与人物。
50年沦陷与屈辱,50年抗倭英雄辈出。
从1895年台湾被日本殖民,到1945年台湾光复,在50年台湾人民抗战历史中,有三个望族,几代人的抗战至今仍成为两岸人民的佳话。他们是台中雾峰林家、台南连横家族与台中丘逢甲家族。
■雾峰林家一门三代“八杰”
在50年日据历史中,抗倭卫国斗争在台湾始终都在继续。其中,作为台湾著名望族之一的台中雾峰林家就是其一。
林朝栋、林朝崧、林献堂、林阶堂、林仲衡、林祖密、林幼春和林正亨就是林家在台湾50年抗倭斗争中涌现出的一家三代最杰出的代表。
林朝栋和林朝崧是雾峰林家林定邦之孙,两人为叔伯兄弟,林献堂、林阶堂俩为同胞兄弟,与林朝栋、林朝崧为堂兄弟,林献堂、林阶堂的祖父林奠国与林朝栋、林朝崧的祖父林定邦则为同胞兄弟。这是林家抗倭斗争中的第一代。
林仲衡与林祖密是林朝栋次子与三子,林幼春是林朝崧之子。此三人为林家抗倭斗争的第二代。而林正亨则为林祖密之子,是雾峰林家抗倭斗争中的第三代。
据雾峰林家后人介绍,林朝栋受曾官拜清政府福建陆路提督的父亲林文察影响,自幼好读《孙子兵法》,韬略兵书,习文练武,并自募兵勇。自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林朝栋就协助清政府督办台湾事务的刘铭传抗击法军,在历时一年的台湾保卫战中,林朝栋因抗法有功受到刘铭传及清政府奖励赏穿黄马褂。此后,以林朝栋为首打造的军营被称为“栋子营军”,或称“栋军”在台湾的抗击外国入侵中声名远扬。
1895年,当《马关条约》签订,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传到台湾,林朝栋发誓誓死保卫台湾,当时驻守在基隆海防的林朝栋“栋子营军”因受到提督张兆连猜忌而被台湾巡抚唐景崧下令撤往台中驻守。当年4月,当日本战舰抵达澳底登陆时,张兆连逃遁台北城,基隆失守,作为台湾北大门的基隆失守,很快台北城沦陷,唐景崧等逃遁。而当日军攻占台北城时,得到消息的林朝栋率军驰援,但未达台北城时,台北失守。
后因种种原因,林朝栋渡海回到大陆,而“栋子营军”一部则留在台湾继续抗倭,直到当年7月,在苗栗、台中、彰化等多次与日寇殊死拼搏,最终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栋子营军”的顽强抵抗有效地延缓了日军快速占领台湾的企图。
作为林家抗战重要人物,林朝崧与林朝东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用枪抗倭,而是拿笔写诗并创办学校,宣传抗战,唤起台湾人民积极投身到民族斗争运动中来。
而林家另一位抗倭代表人物林献堂,1907年在日本旅行时与梁启超会面,经梁启超启发后,开始从事台湾的民族民主运动。他先后加入民族运动组织栎社,又与同辈兄弟林纪堂、林列堂等人,联合台湾北、中部士绅向殖民机构——“日本台湾总督府”请愿,发起成立台中中学,后又成立“同化会”、“新民会”等,意图唤起民族意识参与民族反帝运动。1921年,林献堂又与蒋渭水等创办《台湾民报》宣传台湾文化运动,1936年因参加华南考察团回祖国大陆游历,在上海华侨团时致辞说“此番归来祖国视察”受到日本当局迫害,遭日人当众打耳光,时称“祖国事件”。
和胞兄林献堂直接抗战不同,林阶堂对抗日的贡献主要在于资助抗战经费。1923年到1930年,林阶堂创办多家公司,为林献堂早期开展民族运动事业提供主要的资金支持。
作为林家第二代抗日志士,林仲衡与林幼春选择的是与叔叔林朝崧、林献堂相同的方式,成立进步组织栎社,以写诗抒发对日寇的不满,并唤起台湾民众起来反抗日寇。1923年,为了反抗日本在台统治,林幼春与蒋渭水等人赴日本请愿,返台后被捕入狱。在狱中,林幼春虽身体孱弱,但依旧作诗与日人斗争。
同为林家二代抗日志士,随林朝栋回到大陆的林祖密,1897年返台,受到“日本台湾总督”之子玉源太郎的拉拢与诱惑,日本人希望林祖密能留在台湾与其他士绅一样为日本服务。但林祖密却以“宁愿放一切,也不作异国子民”,悄然回到大陆。民国初期,回到大陆的林祖密积极筹措经费,秘密资助在台坚持抗日的英雄罗福星、张火炉、余清芳等人。林祖密也是孙中山革命的资助者和支持者。
而作为雾峰林家第三代抗战志士,1925年,林正亨正在厦门上学,作为孙中山亲自任命的闽南军司令的父亲林祖密遭到军阀张毅杀害。10岁的林正亨被迫到了南京继续求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22岁的林正亨弃笔从戎,入南京陆军军官学校(前身为黄埔军校)。1939年9月,林正亨军校毕业后,成为三十六军军部见习官,1940年1月参加广西昆仑关对日大战,此役林正亨立下战功。此后,他又参加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并入缅参加远征军,1946年抗战胜利,林正亨回到台湾投身到台湾人民的解放事业中,1950年遭国民党当局杀害。
■连氏家族父文子武
连横,是中国国民党前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1878年连横出生在台南市,当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17岁的连横手写《少陵全集》,以抒发国破凄凉之感。1897年,20岁的连横赴上海入圣约翰大学攻读俄文。同年,奉母亲之命连横弃学又回到台湾。不久与10位诗友结成日据时期台湾岛上第一个诗社———浪吟诗社。
1906年,连横又与友人一起结台南诗社,后又参加台湾最有名的进步诗社——栎社。在那里,他与雾峰林家几位抗日志士相识,一起参与以写诗唤起民众抗日意识。
由于日本占领台湾后,推行皇民化教育,连横看到日本侵略者为了泯灭台湾人民民族意识,借力弃毁台湾的历史文献,有意伪造虚假的历史来愚弄台湾人民。感于“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的古训,连横立下编写一部贯通台湾千年历史的信史的宏志。
即便在遭到各种阻挠和艰苦条件下,连横矢志如一,他网罗旧籍,博采遗闻,旁及西书,参以档案,用了十年时间最终完成。
97年前的今天——1918年8月1日,由连横撰写的《台湾通史》撰毕,全书共88篇。内有4纪、24志、60列传,另有101表。该通史的完成激励了广大台湾同胞的抗日热情。欧洲汉学家加斯巴尔登称此书“为世所欢迎”,并认为“此书作者,为出生台湾之中国人,志在使台湾成为中国之台湾。”
连震东,连战之父,连横之子,1931年从日本大学毕业后来到祖国大陆,抗战爆发后出任国民党中央干训团上校教官、陆军军官学校西安少将总教官等。
除了教授军官课程,连震东还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组组长,并在台籍抗日复台团体“台湾革命同盟会”担任委员,积极投身台胞抗日活动,积极宣传台湾必须回归祖国的主张。抗战后期。连震东还积极批驳由美国操纵的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托管”和“公民投票决定台湾未来”等谬论。并撰写著名的《日寇占领前的台湾》反对帝国主义将台湾分裂出去的野心。
■丘家武力抗倭转战两岸
提到台湾抗日英雄,两岸同胞对丘逢甲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对丘念台和丘先甲却知道的不多。
事实上,在台湾50年抗倭斗争中,作为家族抗日历史,丘家除了丘逢甲外,在丘逢甲之子丘念台,丘逢甲同父异母的哥哥丘先台身上发生的抗日事迹也同样可歌可泣。
丘先甲1857年出生,3岁丧母,其父续弦生次子丘逢甲。1874年,17岁的丘先甲就与抗法志士——雾峰林家的林朝栋结为好友,受林朝栋影响,招收兵丁保家卫国,受到林朝栋支持。中日甲午战争初期,丘先甲从二弟丘逢甲谈吐中得知日本觊觎台湾已久。他劝丘逢甲出面招组团练义军,平时可以防盗匪和地方变乱,受到外来侵略时可以反抗。1894年8月,丘逢甲奉旨办团练,一时客家人较多的桃园、新竹、苗栗、南投等地全加入团练。全台共编16营每营设统领,丘先甲带的信字营人数最多。
1895年3月23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日本,24日,丘逢甲、丘先甲义愤填膺,上书给台湾巡抚唐景崧,要求准备对来犯日寇开战。后因5月12日台北发生兵变,随后台北被日军占领。丘先甲率领信字营和丘逢甲等奋力抵抗,后被日军悬赏重金通缉,形势危急下,丘逢甲兄弟二人将队伍拉回退守东势角山里,后在表兄劝说下,两人暂赴大陆休整。
不久,丘先甲再回到东势角山,计划重整义旗,以该山为根据地,继续抗击日军。但后来遭到日军搜捕被抓。在狱中,“日本台湾总督府”许以官职诏安丘先甲均遭到拒绝,此后被一直关在狱中。出狱后义军解散,丘先甲一直受到日本警察监视居住。
失败后内渡大陆的丘逢甲因对清廷失望,使得他心急光复台湾的愿望遥遥无期,他开始暗中支助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由于连年劳累,加上时常梦想台湾光复,丘逢甲于1912年农历正月在忧郁中病逝。病逝前他仍嘱咐家人,死后必须将其向着南台湾方向而葬。
丘逢甲去世后,其子丘念台刚考上上海大同学院,受叔叔丘瑞甲“以夷制夷”思想影响,后来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在校期间就成立台湾留学生组织,宣传抗日思想。并与其他台湾留日同学结拜盟兄弟,以“务驱倭复台,不得有渝”盟誓作为他们努力目标。
从日本学成的丘念台返回祖国大陆,从最初在经济上资助东北抗日义军,到后来自己以实际行动加入领导抗日武装,活跃在福建广东一带的抗日战场。丘念台的抗日事迹受到福建广东多地,以及国共两党的共同称赞。在丘念台生命的最后终点,他因赴日说服台胞放弃“台独”的主张最终客死在日本的街头。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