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3日04:0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2015年5月2日,在韩国国会议员会馆,钱冠宇、向琦等10名在韩中国留学生正式接过李映周韩中人才培养奖学基金会的奖学证书和会员证书,成为接受该基金会资助的第一批幸运儿。他们将与另外20名选拔出来的优秀学子一起,成为新时期中韩友好道路上第一批千里马。
发现这些千里马的伯乐正是基金会的发起人、理事长李映周(Lee,Yeong-Joo)博士——一名韩国籍的“中国通”。李映周研究中国文化55年,来到中国27年,是第一个获得中国博士学位的韩国人,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韩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通过5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李映周与中国培养出深厚的感情,“我对北京的路比韩国的路熟”,他笑言。作为韩国的中国政经文化研究院理事长和韩国执政党新国家党国际委员会副委员长,李映周在推动韩国与中国各界友好交往的事业上被寄予了厚望,而这也是他本人的心之所向。
天生的“中国通”
“有人说我应该是中国人,我相信真是。”李映周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对中国的生活天生就能适应,“我喜欢吃中国菜,一年不吃泡菜也可以。”
现在,李映周已经是韩国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在韩国人眼里,想要投资或者了解中国就找李映周。李映周能说一口地道的汉语,参加各种中韩会议从来不需要翻译,对此他也引以为傲。“中国的历史文化学习起来并不简单。”李映周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眼里,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这样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去研究,而李映周,已经为此付出了55年。55年来,他一直不间断地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关于中国的一切。
来到中国的27年,李映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1989年,李映周初来中国时,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经济还处在慢慢起步的阶段。此后,北京成功举办了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赛事,北京和整个中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见证者的李映周回忆起二十多年来北京的巨变深有感触,“我1989年来的时候,在长安街,下午五点以后就没有几辆车子了,现在晚上吃完饭来看,就跟停车场一样。20年前的自行车变成了汽车。”他不断感慨,中国的发展太不可思议了。
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韩国也曾经历这样的发展速度。彼时,韩国政府实行了“出口主导型”开发经济战略,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由传统的农业国家,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那个时代的韩国经济被称为“汉江奇迹”。李映周认为,虽然“汉江奇迹”取得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但韩国因为相对来说面积小,人口少,中国与其相比,国土面积是韩国的98倍;从人口数量上说,当下中国人口是韩国人口数量的近30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是不可思议的。”
李映周对中国的关注并非只是出自研究的需要,更是其对中国深厚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份感情促使他不断地去了解中国的一切。比如,他通过仔细观察后发现,中国的南方人个子比较矮,但手相对长;北方人个子高,但手是比较短的。李映周讲述的这个细节生动地表明了他对中国深刻而细致的了解,毕竟这样隐性的知识就算是中国人自身,也极少去关注,只有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真正的热爱才能在长久的观察中悉心捕捉到。李映周甚至对中国的《易经》、中医等都有过研究。“一般我在外面办事,别人都以为我是中国人。”在他眼里,中国人非常讲义气,有人情味,“我很喜欢中国人这样的个性。”他熟知中国的地理和历史,对中国的历史事件如数家珍。
尽管如此,当被人称为“中国通”时,他依旧每次都谦逊的说“不敢不敢”,“我最多只能算个小小的北京通,对北京的路比韩国的路熟。”
半世纪的使者
从1960年开始,年少的李映周就开始学习中国文化,至今已有55年。55年间,李映周穿梭往来于韩国、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之间。“我不是一直住在中国,但50多年来,我时时刻刻心里都紧牵着中国。”
在所有的研究领域中,韩中关系一直是李映周心心念念的重要课题。他在北京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和韩中关系》。当时,除了外事部门和一些专业团队,从来没有外国学者个人研究过中国的外交战略。作为第一个深入研究中国和写中国外交战略研究的韩国人,李映周在论文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批驳了西方媒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和韩中关系》出版后也成为韩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邓小平理论的专著,韩语版本在韩国出版后成为韩国大学里研究中国专业的必修教材。很多学生都是通过这本教材对中国的外交战略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他在其中所体现的对于韩中关系的客观认知与超前的战略眼光令人肃然起敬。
此外,随着对中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的持续研究,他先后出版了《韩中关系与亚太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等书,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韩中关系发展前景。
李映周认为,自1992年中韩建交,23年来,两国的发展越来越好,朴槿惠总统上台后,韩中关系更是到了一个最好的时期,而且还将更加亲密。但他也指出,这种“密切”还有待于变成真正的收获。他认为,韩中关系如果能走到“双赢”的道路上,将目前的繁花似锦转变为未来的互利共赢,才算是最好的结果。李映周认为,韩国在对待韩中关系上,应该吸收太极拳的精神,不能太功利的去图一些眼前利益,而是要刚柔相济。
在家族传承与中国文化熏陶的双重影响下,李映周对中国的感情格外深厚。“我是一个十分爱中国的韩国人,可以这么说。”
李映周对中国的爱,不只体现在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上,更体现在他致力于韩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交流的行动上。1998年起,李映周就担负起韩国对外联络高级官员的重任。他穿梭于汉城和北京之间,为推动韩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遗余力。20多年来,他已在北京与首尔之间往返了800多次。现在的李映周,每个月有10多天的时间在北京,15天左右的时间在韩国,成为两地之间名副其实的“使者”。此外,他还是北大等多所中国大学的客座教授,创建韩国中国留学生博士协会,并任会长。
2003年5月,李映周在韩国建立了中国政经文化研究院并任院长,希望把韩国的中国通都聚到一起研究中国问题。
在中国问题上,以一个国际政治学者的立场,李映周一直坚定地认为韩国应该与中国靠近,他努力地利用自己“中国通”的身份,希望能引导更多的人去关心外交,希望两国能在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世界和平的大形势下,加强合作。
李映周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在这70年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反腐工作,他表现出百分之百的支持。“美国和国际舆论上,有些人对此持反对意见,但我觉得这些人,他们并不太了解中国,他们不知道中国的发展过程。”李映周认为,反腐所带来的阵痛,是中国必须经历的过程。
亚投行的成立则是令其赞赏不已的另一举措,李映周评价这个举动是亚洲地区和世界发展的一个机遇和转折点。
李映周每天都在思考,怎样才能让中韩两国走得更好。事实上,20多年来,李映周为韩中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李映周在任韩国建设企业驻中国协会会长时,就一直帮助韩国的三星建设、大宇建设等各大建筑公司在中国开展项目。1991年到1993年,他任浦项中国首席代表期间,韩国浦项制铁对中国的钢铁出口量由15万吨猛增到150万吨。在他的影响下,武钢和浦项开展了多项合作,韩国钢铁产业的先进经验也被带到了中国。而在此期间,他根据自己的投资经验和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所撰写的《浦项与中国》和《对中国钢铁市场的分析和展望》研究报告,成为后来很多韩国公司寻找中国合作伙伴的必读指南。
1995年,李映周担任韩国双铃纺织协会副会长时,建议当时韩国双铃纺织会社的董事长李奉宁出资在中国大陆建设纺织厂。那时,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好,并不同意这个提议,但李映周最终还是说服了李奉宁并拿到了6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在韩国,已经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了解中国市场才能生存下去,但很多人因为太心急而失去了这个巨大的蛋糕。
中国和韩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很多共通之处,在文化上更是一衣带水不可分割。李映周认为,在以前,韩国的优势产业是IT,现在则是BT和CT,即生理学领域和文化领域。拿文化产业来说,中国很少有人没看过韩剧,不认识全智贤、元彬等韩剧明星。近两年,《爸爸去哪儿》《RunningMan》等综艺节目的引进使得韩国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张。距中韩建交25周年还有两三年的时间,李映周希望两国能在这两三年里进行更多文化上的交流。
在北京多年,李映周认为,北京的发展就是中国发展的缩影,中国发展就会促进亚洲发展,从而促进世界发展。而2008年奥运会就是北京在环境、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秉持着这样的想法,时任CIJ国际公司董事长的李映周在2001年倡议发起组织了一场《声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韩超级演唱会》。这场于2001年4月22日在北京举办的超级演唱会汇聚了中国和韩国一流歌手及近千名表演者,韩国歌手安在旭、刘承俊,中国歌手田震、张也、孙悦等赫然在列,为北京申奥献歌。这场演唱会不仅表达了中国人申奥的热情,也表达了韩国声援北京申奥的美好愿望。
为了办成这场演唱会,李映周亲自与三星、SK等公司进行洽谈,经过各种艰辛的谈判与辗转奔波,最终争取了8亿韩元的资金,这场演唱会得以在中华世纪坛盛大举行。
北京取得了奥运会举办权那天看电视李映周哭了。激动、欣喜,李映周感到自己为北京申奥成功、为中国的发展做了一点事。
中韩两国建交马上25周年了,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李映周希望能再办一次这样的超级演唱会,甚至是一个更大规模的演唱会。“今年年底我就要考虑考虑。”李映周说到这儿就激动起来,当年开办演唱会的辛苦还历历在目,而他与中国之间的感情,早已更加深厚。作为中韩之间半个多世纪的使者,李映周比任何人都更懂得两国协同发展对彼此的意义。
梦想基金会
李映周常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在中国读博士,另一个是成立一个奖学金基金会,如今,第一个梦想已经实现,第二个梦想也已启程。
去年11月份,李映周韩中人才培养奖学基金会获得了韩国政府批准,并于今年5月2日向第一批10名中国在韩留学生分发了奖学金。据李映周介绍,今年9月份还将再选拔5人,加上八九月份在中国传媒大学将接受奖金的15名韩国在华留学生,今年该奖学基金会的资助人数将达到30人。
“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以后将是我们很大的财富。”李映周十分认同中国人所说的“教育是百年大计”。
李映周为选拔学生制定了很多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条,第一是人品好;第二是家庭条件相对困难,他解释说如果比较富裕就不是最需要资助的人;第三是了解韩国,以后有意愿做中韩两国交流的使者,为两国的发展作贡献。他把这个选拔比喻为伯乐选千里马的过程。“中国很多留学生在韩国,他们中有很聪明的学生,我希望能做一个很好的伯乐。”
为此,在选拔学生时,李映周从不接受个人推荐,每一个被选出来的学生,都是在副理事长面试过的学生中,由他亲自面谈决定的。
这些学生是李映周的骄傲。他希望提供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学习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提供资讯是李映周的基金会最核心的功能。基金会资助的学生们每个月开一次论坛,互相讨论如何促进两国进一步发展。在李映周看来,很多中国人和韩国人互相并不了解对方的国情,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加深他们对两个国家的认识,相互交流资讯信息。在基金会,他对自己的定位并不是学生们的“资助人”,而是他们的“导师”。
在李映周的规划里,由他选拔出来的这些年轻学子,基金会为他们提供的不只是在校期间的帮助。他表示,哪怕是在毕业以后,只要学生有需要,他也愿意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能够在当地立足。
在基金会艰难的起步时期,李映周想尽一切办法使这个项目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为此,他在基金会中加入了自己的名字。作为一个新诞生的组织,如何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信任和支持是最大的难题,李映周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名字加入到项目名称中,“我在中国和韩国都有很多朋友,也许他们在媒体上看到我的名字会对基金会给予一些关注。”李映周希望通过他前期的努力,基金会能够发展起来,并且在他离开之后也能一直传承下去。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如今,基金会的工作虽然刚刚开始,但已经在逐步走向正轨。“我相信基金会一定会有好的发展机会的。”李映周对此充满信心。
回想自己创建基金会的初衷,除了家族影响和在中国多年所建立的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外,对人才重要性的认知也是促使其成立该基金会的重要原因。
李映周一直相信中国有很好的组织去培养人才,而韩国没有。这一点不只是在政府部门,在企业中体现得也十分明显。三星、LG、乐天等韩国大企业来到中国后,很难取得在韩国一样的成就,在李映周看来,这就是企业管理者不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国情导致的。李映周认为,这些韩国企业派到中国来做总经理的人就算不是中国人,至少也要会说汉语。“连当地的语言都不知道,怎么了解当地的国情呢?怎么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呢?”那些被派到中国来的韩籍高管,大概工作两三年时间就会回到韩国总部,再由新人接替其职位。而那时,他对中国才刚刚有了一点了解。新换来的总经理也要经历同样的过程:慢慢熟悉所有情况,而后回国。这样的循环使得这些韩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者对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毫不了解,很难做出准确的决策。语言的不通畅也导致他们很难听到来自公司基层或其他人的声音,最终带来经营上的问题。在李映周看来,来中国发展的韩国企业高管,在与中国人士进行接触时,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却还需要带个翻译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本地化”是李映周给已经来及想要来中国发展的韩国大公司和中小企业的重要建议,这个建议正是出自于其对韩中两国文化同样的深刻理解。鉴于此,基金会所培养的韩中交流人才在日后将大有用武之地,很可能成为扭转这一状况的“秘密武器”。
自2014年起,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据韩国对外贸易的20%。而韩国也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15年6月1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经过十年艰苦谈判和筹备,最终敲定。李映周认为,虽然两国为此付出大量努力,却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也因此,李映周中韩人才培养奖学基金会更加显示出其存在的价值:培养更多的中韩交流人才,成为新的更年轻的“中国通”、“韩国通”,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化解可能潜在的矛盾。
“我年纪不小了,但是如果我还能做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将全力以赴地为两国邦交尽一臂之力。”李映周这位韩中关系的使者,他的梦想成为更多心系于此的年轻“中国通”“韩国通”梦想开始的地方。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