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会议

2015年07月09日02:35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1951年2月,世界和平理事会在柏林开会时提出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建议。同年10月,印度建议这个会议在北京举行,获得一致赞同。

  1952年3月21日,宋庆龄、郭沫若、彭良、陈叔通、李四光、马寅初、张奚若、刘宁一、蔡畅、茅盾、廖承志等11位知名人士联名发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发起书》,希望本地区和平人士共聚一堂协商大计。此后,各国纷纷热烈响应,并相继进行自身筹备工作。同年6月,在北京举行筹备会议,中国的筹委会也随之成立。

  1952年10月1日,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修缮一新的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一进门,可以看到一个巨幅的屏风,上面用中、英、俄、西四种文字写着“和平万岁”的字样;主席台上悬挂着毕加索的“和平鹃”巨画,两旁树立着参加会议的37个国家的国旗。353名代表出席会议,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和社会阶层,持有不同的政治见解和不同的宗教信仰。

  出席亚太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共有40人,阵容强大,团长是宋庆龄,副团长是郭沫若和彭真,成员包括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领导人,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学术界、工商界的知名人士和宗教界的领袖人物。

  会议经过两天的大会发言和8个小组的59次小组会议,120多人发言,最后通过了11个决议文件和一个《告世界人民书》。大会结束后,中国还邀请了各国代表分三路乘专列去全国各地参观访问,以增进他们对新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新中国外交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外文出版社、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和北京相关部门,无不全力以赴。由于当时在北京找不出一个能举行这样大型国际会议的会场,于是抓紧改建了中南海怀仁堂,使固定席位增加一倍,后院草坪面积扩大近两倍,并安装了中、英、俄、西四种语言的同声传译设备。当时长安街上的老北京饭店是北京最大的饭店,但远不能解决全部外宾的住宿问题。于是由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出资,将北京金鱼胡同正在为接待工商界人士兴建了一半的楼房,立即着手建成一座能够接待外宾的高层大楼。为了解决交通问题,首都汽车公司还特地增加了大量汽车供会议调用。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别策划

    《人民小厨,上菜了》
    2019两会进行时
    两会全媒派
    两会听我“蒋”
    两会夜归人
    两会KPI
    微信图片_20190308093320
    全息3D
    QQ图片20190308100032
    地方时刻
    微信截图_20190301102439
    幸福生活一起“拼”
    微信截图_20190301101450
    1550711825718
    MAIN201902121417505481045788924
    MAIN20190221164929231072547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