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1日00:55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浙江省宁波市东郊太白山麓,峰峦叠掩,流水潺潺。于参天古木和苍松翠竹之中,一座千年古寺巍然屹立,这就是号称“东南佛国”、被称为我国“五大丛林”之一的天童寺。
天童禅寺,初始于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的僧人义兴在山中结庐。天童寺作为我国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僧人法璇在太白山东麓建寺,当时名为太白精舍,也称古天童。至德二年时,禅师宗弼等在太白峰下择地另建寺院,也就是现今天童寺的所在位置。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称天童玲珑寺。咸通十年(869年),唐懿宗敕赐“天寿寺”名。时至宋朝,宋真宗敕赐“天童景德禅寺”匾额。后来到了明朝,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才真正定名天童禅寺。
关于天童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西晋时有一位叫做义兴的和尚云游至此,在太白山麓开山结庐修行。他每日在山中参禅苦修,每天有一个小童子给他送斋送水,直到寺院建成。这一天童子来向义兴和尚告别,说:“我是太白金星,玉皇大帝见你精进虔诚,派我变作童子照顾你,现大功告成,我去了。”说完即驾云而去,于是后人便以太白做山名,将寺院命名为天童寺。
天童寺占地面积为7.6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88万余平方米,建有天王殿、佛殿、法堂、罗汉堂、御书楼等殿堂楼阁轩居等30余幢,据说天童寺鼎盛时期曾有殿阁房舍999间,只可惜后来天童寺多次遭受洪水与战火的损毁,现在所见到的建筑多为清代留存。
天童寺整体建筑自有特色。梯级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外万工池、七塔苑、内万工池、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先觉堂、罗汉堂,主要殿阁均为重檐歇山顶,筒瓦骑缝,并饰以鸱尾脊兽。殿前修装有板壁的走廊。中轴线上各院落两侧也修有半封闭式回廊,这种制式在佛教中彰显尊贵之意,于我国现存寺庙中所见不多。两侧配置偏殿,左为钟楼、伽蓝殿、云水堂、玉佛殿、御书楼、御碑亭等;右为大鉴堂、库房、禅堂、面壁居、方丈殿等。
天童寺共有三个独立的山门,这也是天童寺的一大特色。第一个山门是“伏虎亭”,第二个山门是“古山门”,第三个山门是“景倩亭”。三座山门之间的距离就有三里。
走过七塔苑的七座石塔,就到了万工池,天童寺有内外两个万工池,原来本是放生池。万工池周围的树木和寺院的建筑倒映在池水中显得格外清幽秀美。万工池对面的照壁上写着“东南佛国”四个大字。
天王殿建于高台之上,面阔7间,进深6间,檐下悬红底金字的“天王殿”匾额耀眼夺目。殿中供奉着金身弥勒佛坐像,两旁为四大天王,也叫四大金刚,掌管着风调雨顺。弥勒佛坐像背后是面向大雄宝殿的韦驮天神。
大雄宝殿又叫佛殿,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是寺内最古老、最高大的建筑。殿高20.5米,宽36米,深23.64米,重檐琉璃瓦顶。重檐间悬一“佛殿”大匾。大雄宝殿供奉三世佛坐像———中间的一尊是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的一尊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边的一尊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十八罗汉。
三世佛背后是“五十三参海岛群塑图”,大小塑像有153尊,其中一尊是足踏鳌鱼的观世音菩萨。
大雄宝殿旁只有钟楼而无鼓楼,据说是风水原因,为了趋吉避凶,这也是天童寺有别于其他佛寺的地方。
钟楼的青铜大钟重6500公斤,钟声洪亮,敲击时钟声远及少白岭。楼下供奉的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大悲愿菩萨,因他有一宏愿,等地狱里的人都渡尽了他才肯成佛。使他终归不能成佛,这便是对联所书的: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北侧罗汉堂中的十八罗汉像雕刻非常精美,神态丰富自然,极具神韵。
西侧法堂内供奉着顺治皇帝所赐的鎏金药师铜像,东禅堂现为藏品陈列室,展出的都是珍贵的佛教文物。
天童寺与日本佛教界交往密切,自宋孝宗时期,日本僧人荣西到此求法,天童寺的住持虚掩禅师授以正传大戒,宋孝宗赐其“千光法师”称号。宋宁宗时,又有日本僧人道元来我国,并拜天童寺住持如净法师为师,研习佛法三年,且将曹洞宗带回日本,创建了日本曹洞宗。再到后来,天童寺的寂圆大师又到日本传习曹洞宗禅旨长达70余年,并创建了日本宝庆寺。因此,天童寺被日本僧人尊为曹洞宗祖庭。
天童寺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人民政府的保护。僧人参禅修佛,不废古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寺院被移作他用,佛像也被毁坏。“文革”结束后,国务院于1979年拨款修复天童寺,这座千年古寺得以重放光彩。天童寺也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高杨)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