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0日04: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李仪祉等一批水利专家。这批专家在西方学成回国后,把先进的治水理念和科学技术带入中国。
1921年,曾两次赴德学习水利的李仪祉发表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一文,提出了“水可兴国,诚信然矣”的观点。他分析了我国古代历来治河收效甚微的原因时指出:“筑堤无学理之研究,守护无完善之方法,官吏无奉公之才德耳。欲根本图治,一是要科学的研究,二当改变其河务组织,洗清积弊,力谋更新始可。”他主张治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对传统治河思想产生了相当的冲击。
李仪祉在积极参与治河工程,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中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中国水利事业作出贡献。他还积极投身于培养水利科技人才,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由他亲自担任教务部主任。1925年,他在陕西倡办了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1931年,又创办陕西省水利专修班。随后,很多综合性大学开始设立水利工程系。1934年,北洋工学院、清华大学土
木工程系分设水利工程
组。20世纪40年代,内迁西南的大学,如同济、武汉、湖南、西南联大等都设立了水利系或组。
1931年4月22日,李仪祉与水利科技工作者李书田等倡议创办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群众性水利学术团体。学会每年召开年会,从1931年学会成立到1948年,共召开12次年会。年会上水利专家们强调水利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建议政府统一全国水政,制定水利法规,培养水利人才,设立中国第一水工试验馆。年会就黄河、永定河等多灾河流的治理,以及太湖、长江三峡水力发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学会成立的十几年中,出版《水利》月刊,共15卷,82期。该刊大量介绍了水利科学的基本理论、试验方法、治水方略、国外水利技术等内容,编印了《中国水利珍本丛书》和《中国水利工程丛书》。
抗战全面爆发后,李仪祉抱病积极投入抗日运动,加入陕西各界抗敌后援会,宣传抗日,组织募捐,同时坚持组织重要水利工程的施工,因积劳成疾,1938年3月,李仪祉病逝于西安市,终年57岁。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