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7日04:21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
近日出版的《习近平用典》一书对习近平同志历次讲话中所引用的经典语句和典故进行了梳理、介绍,细心人发现,《论语》是他引用得最多的一部儒学经典。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继承和弘扬儒家文化,使之更具时代性,进而为推进“四个全面”及实现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是当代国人的一个重要使命。本期学习书单栏目请十届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王蒙谈谈《论语》。
今天还要不要读《论语》?我说要读。不读就不知道中国国情与中华文化。虽然《论语》从当初就受到道家、法家及一些著名人士的质疑,近现代以来更受到极大的冲击与反省批评,但它仍然活在中国人的心中。“礼失求诸野”,虽然《论语》早已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头号经典,但它仍然令国人感到亲切动人。戏曲中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人们对于“以德为先”的认同,对于忠臣奸臣、清官赃官的析辨,对于敬天积善、古道热肠、崇文尚礼、勤俭奉公的推崇,都证明着《论语》的活力至今犹存。
《论语》记录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一些人,处于乱世、面对血腥的争夺、忤逆、阴谋,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论语》提倡的是文化理想主义与道德理想主义,主张从人的善良本性、从孝悌出发,发展忠信礼义的美德;以仁爱为核心,优化世道人心;“为政以德”,以道德引领家国,以礼法规范社会,维护秩序。《论语》说的是,执政者的首要任务是教化,首要要求是示范作用,首要职责是“修己”“安人”“安百姓”。
《论语》中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些话,两千五百年后的我们,仍然深有同感。
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道,对于今天提高思想境界与为人修养,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他提倡的中庸之道与多种美德,也有助于我们统筹兼顾、恰到好处、平衡完善。
《论语》讲的劝学诸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与今天的学习先进与批评自我批评对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提醒我们充分调动精神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关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在告诫我们不能搞本本主义;尤其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说法,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时代,更有其特殊的切实性与深刻性。
读《论语》,我最感动的是它的“反求诸己”精神。孔子引用诗经上的诗:“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意思是唐棣的花枝,在风中摇摆,我怎么可能不思念你呀,我离你实在是太远了啊。孔子评论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美好的德性与理想,想就是有了,你想都没想,谈得到什么远与近呢?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文化是生活,也是理想。《论语》的理想并没有全部落实,但这不是贬损《论语》的理由。理想永远高于现实,美好的理想正是美好的文化元素,是对现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感召。
《论语》很美好,它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文明化。历代统治者拼命树立儒学的地位,反而使儒学呆板化皮毛化停滞化。但儒学仍然不但起着维护统治的作用,也起着对于权力系统进行文化监督与道德监督的作用。朱熹对于《论语》下功夫,曾被当时的统治视为危险人物,便是明证。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其后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人民革命文化,给了《论语》为代表的传统经典以很大的冲击,但也是一个破旧立新、起死回生的洗礼。我们要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精华的珍惜与弘扬,是最大程度地开拓我们的精神资源,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发展新创造,是读通吃透《论语》的新境界新水准,并且使之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人民革命文化整合,使中华文化踏上新的台阶。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