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28日01:3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手机看新闻
近年来,书法的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价值重新被国人关注,书法教学重回中小学校也成为教育改革因地制宜的重要举措。而在许多教育管理者和中小学校长的头脑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莫大于缺少“合格的”书法教师。这是因为,从本世纪初开始,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各级师范院校都不再以“三笔一画(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简笔画)”作为“预备”教师的基本功了;而在学校,不少教师课上极少写板书,批改作业进入到不动笔的“无纸化”状态,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几乎没有动过毛笔,与书写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几乎从教师能力的清单中被清除殆尽。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书法对于需要学习本土文化历史的中国学生而言,仍有重要价值的时候,中小学文史教师的书法修养就应该是他们必备的基本功与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因为,与中国书法相关联的几乎是中国文史的所有方面,涉及文字学、文化史、哲学、艺术、文学、艺术、绘画、工艺、建筑、审美、教育、道德、民俗、科技和中华文明的诸多内容。就连外国人也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书法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文化标志,由书法所承载、展示的中国文化历史才是“最中国的”,从书法的源与流中可以充分映照出中国文化的丰富与本质。由此可见,失去中国书法支撑的中小学文史教学,一定是很蹩脚或是有重要缺失的,很难让中小学生深切地感受和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色。提升中小学文史教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有效地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从需求和可能两方面看,基本不可能在文史教师之外再培养单独的专业书法教师,在中国的历史上书法的研习也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即便在书法运用较广的古代,书法也只是教师和文人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从使用角度看,如同我们平时吃饭用筷子;从技能和方法角度看,有“永字八法”等各类技法;从内容角度看,有文字、文法等支撑;从哲学和历史角度看,有道、道统和书道等形而上的探索。无怪陈寅恪先生认为,一个中国字就相当于一部中国的文化史。只要真正重视起来并掌握相应的规律和方法,就很容易达到“会学善教”的理想状态,在教育教学和工作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修养。
作为成人的教师,虽然在记忆力等方面弱于青少年,但在理解力、运用方法、感受文化历史等方面,优势要远大于学生,学习效果也应大大地优于他们。可见,解决书法老师短缺的方法不应是向外求、期盼专业教师,而应以提升广大中小学文史教师的相关素养为决策原则,并通过教育系统和全社会给予充分的支持与保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