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要闻 参政议政 视察调研 提案工作 民主党派 统战新闻 热点专题 地方政协 委员面对面 综合报道 视听新闻 政协论坛 图片新闻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2014年10月08日04:24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我们应有一种紧迫感,用倒逼机制加快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数量上的“人口红利”,转向依靠劳动者专业技能和使用效率即质量上的“人才红利”,在创新驱动中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庞大的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研究表明,我国人均GDP增长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于人口红利。但在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并已跻身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的今天,不仅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而且老龄化加快,致使廉价而充裕的劳动力供给不断递减,赖以支撑的“人口红利”将难以为继。纵观一些曾辉煌一时的拉美国家,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都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低成本竞争优势丧失,另一方面又因人力资本不足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缺乏动力而陷于停滞。我国同样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我们应有一种紧迫感,用倒逼机制加快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数量上的“人口红利”,转向依靠劳动者专业技能和使用效率即质量上的“人才红利”,在创新驱动中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作为来自科教界的委员,我想提出三点思考:

  以发展教育为根本,增加人力资本供给

  “勤劳的双手”使我国获取了巨大的“人口红利”,“智慧的大脑”才能创造更多的“人才红利”。教育是根本大计,是保障人才红利的持续供给,教育决定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成绩。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3325万人,学校总数2542所,其中高职学校1200多所;同时还拥有1.2万多所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1900多万人。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今天的中国可谓教育大国,但不是教育强国。应试教育培养出的“考试能手”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高等教育重学科性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存在资源投入不足、办学质量不高、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不出来,而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出现结构性过剩。大规模的“教育投资”未能有效地形成社会期盼的“人力资本增量”。

  通过教育创造更多的人才红利,一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激发各类学校办学动力和活力,办出优势,办出特色,避免同质化倾向,培养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元需求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二要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催生了很多新的业态,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却难以适应。因此,要迅速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注重问题导向,将教学环节延伸到实践领域,与社会共育人才,不断增强就业能力。三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要加大投入,推动教育经费增量向职业教育倾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教育全过程;注重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和积极性。四要积极倡导终身教育,不断强化社会培训。一方面,通过终身教育,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能持续学习,满足其在人生各个阶段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的历史阶段,到2020年至少要解决1亿人口的留城问题。当前更迫切的是,要对城镇化新增劳动力和大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获取人才红利奠定坚实基础。

  以产业升级为导向,创造更多的人才需求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需要建立与高素质劳动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人才红利更有赖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拉动。

  而当前,我国庞大的人力资源总量和低下的产业效益,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等现象并存,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低端锁定与劳动力结构转换之间的矛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规模扩张对廉价劳动力形成深度依赖,企业效益取决于简单劳动力的使用数量,而非人才质量。长此以往,专业人才难有“用武之地”,产业也得不到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支撑,最后将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无法自拔。

  要撼动当前固化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要有效发挥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促进作用,打破垄断,加强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着力营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环境。二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径选择、要素价格,以及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集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三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调节、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企业走上从“投资驱动迈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之路。四要发挥企业家的产业组织者作用。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是推动产业创新和企业变革的中坚力量。必须着力培育和造就一批拥有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的新一代企业家群体,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的人才需求。

  以深化改革为抓手,释放人才红利

  “人口红利”主要来源于廉价劳动力的初级制造,“人才红利”则更多的是依靠专业人才的智慧创造。而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据统计,2013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68万人年,居世界之首,但世界一流科学家数量远低于美国。2013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超过1万亿元,跻身世界前三,但创新指数却排名30名以外。

  “人才红利”来源于人才的创造力和使用效率。人才选拔培养和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人才红利”的实现。因此,必须以深化改革为抓手,释放更多的人才红利。

  一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在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上下功夫,扫除一切阻碍人才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破除人才评价标准单一、人才流动身份固化等障碍,加快形成一支敢于创造、勇挑重担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二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新的激励机制。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克服功利浮躁,创造潜心研究的环境;又要通过技术入股和期权激励等多种方式,让科技人员和其他各类专业人才得到合理回报,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三要完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的社会文化氛围,彻底消除所有制歧视,在全社会掀起“草根创业”的热潮。强化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巨大飞跃。

  (作者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新闻检索:    
   中国人大
1、湖北宜都聘请人大代表担任“招投标监督员”
2、嫌疑人前后报仨名儿,哪个是真的?
3、首个“食品安全实名溯源系统”的破冰价值
   中国政协
1、云南省政协办公厅凝聚共识服务改革发展
   中国工会
1、海南省总工会走访慰问劳模
   中国妇联
1、“习近平线路”成京城游新线 粉丝相约游览
2、“葡萄专家”贵州山旮旯里书写“葡萄人生”
3、全国主要城市今天天气预报
4、国庆长假已过3天 出境游依旧保持“高位运行”
5、八达岭长城昨迎客近9万 5年同期最多
   播客·视频
改革需啃下“硬骨头”改革需啃下“硬骨头”
六大为何远赴国外召开六大为何远赴国外召开
   时政要闻
·各市建综合服务中心 支持农民工自主创业
·党员过“年检”33人被除名
·出台“十六个决不允许” 规范纪检监察干部履职
·国庆放假 反“四风”不打烊
·守护永不褪色的生命线
频道精选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李君如: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李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法治意义
常修泽:自然垄断性行业也可以引入竞争
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
俞可平:善治,打通幸福之路
程恩富:虚拟经济并不创造真实财富
   时政资料
            ●习近平活动报道集
●李克强活动报道集  ●张德江活动报道集
●俞正声活动报道集  ●刘云山活动报道集
●王岐山活动报道集  ●张高丽活动报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