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要聞 參政議政 視察調研 提案工作 民主黨派 統戰新聞 熱點專題 地方政協 委員面對面 綜合報道 視聽新聞 政協論壇 圖片新聞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中國政協新聞網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2014年10月08日04:24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我國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我們應有一種緊迫感,用倒逼機制加快從依靠低成本勞動力數量上的“人口紅利”,轉向依靠勞動者專業技能和使用效率即質量上的“人才紅利”,在創新驅動中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依靠龐大的勞動力大軍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奇跡,研究表明,我國人均GDP增長中有27%的貢獻來自於人口紅利。但在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並已躋身中等收入水平國家行列的今天,不僅勞動力成本剛性上升,而且老齡化加快,致使廉價而充裕的勞動力供給不斷遞減,賴以支撐的“人口紅利”將難以為繼。縱觀一些曾輝煌一時的拉美國家,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都無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低成本競爭優勢喪失,另一方面又因人力資本不足難以實現產業升級,經濟增長缺乏動力而陷於停滯。我國同樣也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我們應有一種緊迫感,用倒逼機制加快從依靠低成本勞動力數量上的“人口紅利”,轉向依靠勞動者專業技能和使用效率即質量上的“人才紅利”,在創新驅動中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作為來自科教界的委員,我想提出三點思考:

  以發展教育為根本,增加人力資本供給

  “勤勞的雙手”使我國獲取了巨大的“人口紅利”,“智慧的大腦”才能創造更多的“人才紅利”。教育是根本大計,是保障人才紅利的持續供給,教育決定未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取得了輝煌成績。高等學校在校生總規模3325萬人,學校總數2542所,其中高職學校1200多所﹔同時還擁有1.2萬多所中職學校,在校生規模1900多萬人。教育為社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

  今天的中國可謂教育大國,但不是教育強國。應試教育培養出的“考試能手”創新精神不足、創新能力不強﹔高等教育重學科性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職業教育存在資源投入不足、辦學質量不高、體制機制不暢等問題,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不出來,而培養出來的人才卻出現結構性過剩。大規模的“教育投資”未能有效地形成社會期盼的“人力資本增量”。

  通過教育創造更多的人才紅利,一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激發各類學校辦學動力和活力,辦出優勢,辦出特色,避免同質化傾向,培養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多元需求的中高級專門人才。二要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催生了很多新的業態,但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卻難以適應。因此,要迅速調整專業設置,優化課程體系,注重問題導向,將教學環節延伸到實踐領域,與社會共育人才,不斷增強就業能力。三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教育領域的薄弱環節。要加大投入,推動教育經費增量向職業教育傾斜,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貫穿教育全過程﹔注重營造“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激發年輕人學習職業技能的熱情和積極性。四要積極倡導終身教育,不斷強化社會培訓。一方面,通過終身教育,保障每一位社會成員能持續學習,滿足其在人生各個階段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我國正處於人口大規模向城鎮轉移的歷史階段,到2020年至少要解決1億人口的留城問題。當前更迫切的是,要對城鎮化新增勞動力和大批進城務工人員進行職業培訓,提高我國勞動者的綜合素質,為獲取人才紅利奠定堅實基礎。

  以產業升級為導向,創造更多的人才需求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需要建立與高素質勞動力相適應的產業結構,人才紅利更有賴於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拉動。

  而當前,我國龐大的人力資源總量和低下的產業效益,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等現象並存,根本原因在於產業結構低端鎖定與勞動力結構轉換之間的矛盾。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規模擴張對廉價勞動力形成深度依賴,企業效益取決於簡單勞動力的使用數量,而非人才質量。長此以往,專業人才難有“用武之地”,產業也得不到高素質人才的有效支撐,最后將在“中等收入陷阱”中無法自拔。

  要撼動當前固化的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一要有效發揮政府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促進作用,打破壟斷,加強規劃引導、公共服務和政策扶持,著力營造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環境。二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活力,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徑選擇、要素價格,以及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集聚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三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通過“市場調節、政府引導、行業自律”,形成倒逼機制,促使企業走上從“投資驅動邁向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之路。四要發揮企業家的產業組織者作用。企業家是創新的靈魂,是推動產業創新和企業變革的中堅力量。必須著力培育和造就一批擁有戰略眼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的新一代企業家群體,推動我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創造更多的人才需求。

  以深化改革為抓手,釋放人才紅利

  “人口紅利”主要來源於廉價勞動力的初級制造,“人才紅利”則更多的是依靠專業人才的智慧創造。而我國科技人才隊伍大而不強。據統計,2013年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368萬人年,居世界之首,但世界一流科學家數量遠低於美國。2013年全社會R●D經費投入超過1萬億元,躋身世界前三,但創新指數卻排名30名以外。

  “人才紅利”來源於人才的創造力和使用效率。人才選拔培養和開發利用的體制機制相對滯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人才紅利”的實現。因此,必須以深化改革為抓手,釋放更多的人才紅利。

  一要推進人才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著力在吸引、培養和使用人才上下功夫,掃除一切阻礙人才發展的“攔路虎”和“絆腳石”,破除人才評價標准單一、人才流動身份固化等障礙,加快形成一支敢於創造、勇挑重擔的創新型人才隊伍。二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新的激勵機制。既要重視基礎研究,克服功利浮躁,創造潛心研究的環境;又要通過技術入股和期權激勵等多種方式,讓科技人員和其他各類專業人才得到合理回報,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三要完善創新創業環境。營造“鼓勵創新、勇於探索、大膽嘗試”的社會文化氛圍,徹底消除所有制歧視,在全社會掀起“草根創業”的熱潮。強化知識產權的運用和保護,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動力和活力,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實現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的巨大飛躍。

  (作者系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

(來源:人民政協報)

新聞檢索:    
   中國人大
1、湖北宜都聘請人大代表擔任“招投標監督員”
2、嫌疑人前后報仨名兒,哪個是真的?
3、首個“食品安全實名溯源系統”的破冰價值
   中國政協
1、雲南省政協辦公廳凝聚共識服務改革發展
   中國工會
1、海南省總工會走訪慰問勞模
   中國婦聯
1、“習近平線路”成京城游新線 粉絲相約游覽
2、“葡萄專家”貴州山旮旯裡書寫“葡萄人生”
3、全國主要城市今天天氣預報
4、國慶長假已過3天 出境游依舊保持“高位運行”
5、八達嶺長城昨迎客近9萬 5年同期最多
   播客·視頻
改革需啃下“硬骨頭”改革需啃下“硬骨頭”
六大為何遠赴國外召開六大為何遠赴國外召開
   時政要聞
·各市建綜合服務中心 支持農民工自主創業
·黨員過“年檢”33人被除名
·出台“十六個決不允許” 規范紀檢監察干部履職
·國慶放假 反“四風”不打烊
·守護永不褪色的生命線
頻道精選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李君如:黨的先進性的具體體現
李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法治意義
常修澤:自然壟斷性行業也可以引入競爭
糧食安全始終是頭等大事
俞可平:善治,打通幸福之路
程恩富:虛擬經濟並不創造真實財富
   時政資料
            ●習近平活動報道集
●李克強活動報道集  ●張德江活動報道集
●俞正聲活動報道集  ●劉雲山活動報道集
●王岐山活動報道集  ●張高麗活動報道集